您好,首先是无套利的因素:远近合约的无套利价格可以这样计算:用同一个券(最好是ctd,除非一个合约的ctd不是另一个合约的交割券),相同的irr,倒推出合约价格。(内在逻辑是,以近期的回购利率融资买入这个券,卖出近期合约或者是远期合约,然后持有现券和空头仓位直到到期交割平仓的收益都为0)例如,今天是2017年3月24日,ctd是150005,计算t1706和t1709的无套利价格。假设irr为近期回购价格2.5%,可以倒推出t1706为97.74时,150005的irr差不多2.5%(可以用wind的可交割券综合分析,改变期货价格看irr是多少);t1709为97.6时,150005的irr差不多是2.5%。也就是说以2.5%的成本融资买入150005,卖出t1706或t1709,然后到期交割,收益都为0,使得这样操作成立的1706的价格要比1709高一些,这是因为1709的交割比1706晚3个月,这三个月持有现券有利息收益,因此1709的无套利价格要低一点。当然这是在融资成本比现券的利息收入低的情况下,如果反之,1709的无套利价格理应要高才合理。大部分情况下资金成本还是比现券的票息低的。然后是有可能的市场因素:国债期货是天然的对空头有利的合约,在交割时空头举手交割,可以选择对自己最为有利的交割券(ctd),这个隐含的权利使得期货的价格应当略低以平衡多头的劣势。所以国债期货正常的状态下应该是略微贴水的。在债券熊市时,市场对未来利率预期可能是陆续走高的,因此近季合约本来就轻微贴水,在熊市的状况下贴水幅度加深;远季贴水幅度则更深,隐含市场对利率持续走高的预期。当然在市场情绪有所逆转的时候,远近季的贴水幅度都会缩小,通常远季修复得会更多,利差就会缩窄一点儿。牛市的时候,只要对利率预期不是大幅下行,一般会维持远季比近季略低的状况,如16年8、9月。其他影响的因素:由于当季合约在临近交割月的一段时间,如果原来是贴水的,那么贴水幅度会收窄,基差向0逼近(期货价格向现货的收敛),持仓量逐渐转移到次季合约。而接下重任的次季合约此时就是各类套保、投机户的最优选择了,它的价格才真正反映了市场。在这段时间当季合约的价格相对于次季会小幅上涨以趋近现货。
首先是无套利的因素:远近合约的无套利价格可以这样计算:用同一个券(最好是ctd,除非一个合约的ctd不是另一个合约的交割券),相同的irr,倒推出合约价格。(内在逻辑是,以近期的回购利率融资买入这个券,卖出近期合约或者是远期合约,然后持有现券和空头仓位直到到期交割平仓的收益都为0),这三个月持有现券有利息收益,因此1709的无套利价格要低一点。当然这是在融资成本比现券的利息收入低的情况下,如果反之,1709的无套利价格理应要高才合理。大部分情况下资金成本还是比现券的票息低的。然后是有可能的市场因素:国债期货是天然的对空头有利的合约,在交割时空头举手交割,可以选择对自己最为有利的交割券(ctd),这个隐含的权利使得期货的价格应当略低以平衡多头的劣势。所以国债期货正常的状态下应该是略微贴水的。在债券熊市时,市场对未来利率预期可能是陆续走高的,因此近季合约本来就轻微贴水,在熊市的状况下贴水幅度加深;远季贴水幅度则更深,隐含市场对利率持续走高的预期。当然在市场情绪有所逆转的时候,远近季的贴水幅度都会缩小,通常远季修复得会更多,利差就会缩窄一点儿。说个简洁一点的判断方法(都先忽略转换因子):1、跨期价差=近月合约-远月合约=△基差=△carry+△期权价值2、期权价值是时间的增函数,但目前看大部分时间可以忽略不计(现券离3%很遥远);3、carry=(现券票面-资金成本)*t当现券票面>资金成本,carry为正,因此近月价格>远月价格当现券票面<资金成本,carry为负,因此近月价格<远月价格以前现券票面一般都能覆盖资金成本,因此确实是近高远低;但随着资金成本中枢不断抬升,现在(写于2018年1月)期货价格已经是远月更高了(intuition:现在拿期货越久能损失越少carry,因此远月价格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