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
在防风险和强监管的大背景下,互联网金融主动收缩业务,金融科技几大巨头重新回归科技定位,“去金融化”意向明显。
互金平台主动收缩业务
下调交易量防控风险
正本清源,似乎成了这两年互联网金融的主旋律。当强监管成为常态,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也在重新谋求自身定位,主动收缩业务。
2017年,从网络小贷、P2P、现金贷、ICO到第三方支付,监管层连出大招,频频亮剑。一系列专项整治活动和监管政策,让互联网金融将“合规”视为生命线。这一点,从部分赴美上市的互金公司2018年一季报可见一斑。
去年备受争议的趣店收缩尤为突出。截至今年一季度,趣店线上消费金融服务交易总额153亿元,同比下降8.1%;活跃消费金融用户为410万,同比下降13.9%;放款笔数为1090万笔,同比下降44.6%。“在去年年底行业政策调整之后,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经历了行业性收缩区间,趣店迅速采取了措施,通过暂时收紧信贷标准来控制风险。”对于业务规模和盈利数据的下滑,趣店CEO罗敏如是解释。此前,罗敏也明确表示,“判断公司业务属性变化的依据是收入结构的变化,趣店业务收入来源将从此前的借贷者息差收入变更为金融机构服务性收入和商品厂商的销售佣金收入。”
事实上,在去年的强监管态势下,绝大多数互金平台都采取了主动收缩业务的策略。例如,拍拍贷一季度款人数量由上季度的400万骤减至250万,环比减少37.5%。新增借款人数量仅为55万人,是最近7个季度来的最低水平。拍拍贷CEO张俊表示,自去年12月中国互联网金融监管新规发布以来,拍拍贷一直在积极配合监管要求迎接备案,并在一季度主动下调交易总量,从而进一步降低整体风险。
而今年3月底,一纸《关于加大通过互联网整治资产管理业务整治力度及开展验收工作的通知》(业内简称“29号文”),更是让互联网金融的资管业务结束“裸奔”。
29号文明确指出,资产管理属于特许经营业务,须纳入金融监管。按照通知要求,依托互联网公开发行、销售资产管理产品,须取得中央金融管理部门颁发的资产管理业务牌照或资产管理产品代销牌照。按照规定,非法互联网存量资管产品最迟应在2018年6月底前压缩为零。
这意味着,互联网金融必须持牌上岗。未经许可,依托互联网发行销售“定向委托计划”、“定向融资计划”、“理财计划”、“收益权转让”等各类资管产品,均属于非法金融活动。消息一出,互金行业闻声而动。互联网理财平台立马理财宣布平台自4月23日起暂停新增理财业务,赎回不受影响。4月初,乐视金融也下线了预期年化收益率超7%的“乐享其成产品”。
“今年6月底压缩为零,难度较大。类资管业务,是很多互联网平台(含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盈利点,如果此类业务被‘斩’,不少平台将伤筋动骨。寻找其他的业务突破点,找到新的产品线,对于互联网金融企业来说并不容易。”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肖飒分析指出。
BATJ去金融化意向明显
定位重新回归科技公司
是金融,还是科技?
不仅众多体量较小的互金平台在微妙转向, BATJ巨头金融科技公司也呈现了去金融化的趋势。
从2014年马云豪气冲天地喊出“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至今,四年过去了,那些曾经信誓旦旦想要颠覆银行业金融科技公司,似乎从剑拔弩张的颠覆姿态转向寻求合作的共赢局面。
先来看看BATJ几大金融科技巨头公司近两年在公开场合的表态。
2017年3月,蚂蚁金服在京宣布,“蚂蚁金服未来会只做tech(技术),支持金融机构去做好fin(金融)。”
2017年11月,腾讯副总裁、支付基础平台与金融应用线负责人赖智明称,金融是腾讯核心业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集合腾讯科技力量赋能金融机构,为合作伙伴创造更多价值,腾讯将秉承STAR理念,致力成为金融与用户的连接器。2018年4月,在博鳌论坛期间,京东金融CEO陈生强表示,将把原有的金融业务不断地转给金融机构,定位为一家服务于金融机构的科技公司。其核心商业模式是B2B2C,即从资产方式获利变成服务方式获利的一个过程。
同样是在博鳌,百度高级副总裁朱光提出,百度金融这两年来的发展重点是锻造真正的“AI+金融”,核心竞争力乃是AI技术。
从试图颠覆传统金融机构,到低调回归科技定位。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金融强监管的推行,加速了金融科技公司的转型。”资深互联网金融律师、中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新宇分析指出。“互联网金融、现金贷、支付领域和互联网资管等金融业态的强监管政策和要求的不断出台,让金融科技公司和大型互金公司感受到很大压力,非持牌业务不断限缩和调整。”
当强监管成为常态,金融科技公司跨界混业经营历史或将告一段落。
第三方财富公司导航 | |
---|---|
私募公司导航 | |
私募产品导航 | |
私募经理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