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众多优质独角兽流落海外,为了推动新经济发展、让国内投资者分享新经济成长,2018年国家陆续出台政策迎接独角兽归来。
中国的“独角兽”为何这么牛?
1、 成长快、范围广、爆发集中,投资者行业集中
除了国际普遍定义的独角兽概念之外,2017年3月科技部火炬中心联合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发布的《2016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给出了中国独角兽概念,定义标准需要满足以下四点:
1)在中国境内注册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
2)成立时间不超过十年;
3)获得过私募投资,且尚未上市;
4)企业估值超过10亿美元。
根据这一定义,结合胡润、IT桔子、CB Insight、科技部火炬中心还有PitchBook发布的榜单,综合整理,截至到2018年3月,中国地区独角兽企业共有126家,分布在10个城市15个行业,总估值6253亿美金,约4万亿人民币,其中超级独角兽即估值超过100亿美金的有11家,占比8.66%(榜单细节在文末附录)。
相比2014年科技部火炬中心发布的榜单,2014年至2018年,我国独角兽数量发生巨变,平均每年新增19家独角兽企业,增长成指数变化。
这也反映我国新创企业成长周期短、创新能力强、爆发集中特点。独角兽企业的爆发显示了中国整体创新实力的提升,而这些企业往往成为引领产业新形态发展的牵头者,发展自身同时促进上下游产业更甚跨界产业的发展,拉动区域经济,成为新经济强大支撑力一份子。“硬科技”驱动成为中国独角兽的典型特征。“硬科技”能够有效创造高端供给,切实优化我国经济结构。
从投资者角度来分析,独角兽企业的高速发展离不开资本高度支持。据胡润研究统计,红杉资本以资助27家独角兽和超50亿美金投资金额位居第一。
除了其他著名的创投资本公司,投资独角兽企业最多的还有BAT系,又以腾讯21家排在第一。这些投资主体关注领域每年不同,但是同年,关注点会高度集中在类似领域。例如,2015年集中在共享单车、互联网金融;2016和2017年集中在文娱文化、人工智能、大数据。
至于集中度如此之高的原因,从这些被投企业分析,这些投融资机构首选是拥有技术门栏或者区别化技术的科技公司,这些公司的技术也往往正迎接风口。然后是头部BATHM公司为了完善生态而布局,最重要一点,现在投融资从传统的固定资产重型传统企业到重科技、有创新的轻资产企业。
2、 行业地理特征:多以互联网为基础展开,集中“北、上、杭、深”
根据榜单分行业来看,企业高度密集在文化娱乐、电子商务、汽车交通和科技金融这些领域,而这些企业的基础是以互联网为载体展开。
排名第一的是大娱乐行业和电子商务,各自18家占比14.17%。大娱乐包括文化传媒、视频直播、动漫、票务等细分行业,企业包括爱奇艺、斗鱼TV、喜马拉雅FM、快手、今日头条等。而这些企业通点是在拥有用户群体流量后,以内容深入用户体验,增加用户粘性,“内容”之争是这些企业区别与其他企业的点。
电子商务行业从新兴行业快速发展至成熟稳定期,商业模式清晰且盈利模式明显,使独角兽企业高度集中在这些行业。现在的电子商务行业,或许称为新零售更为贴切,包含生鲜零售、团购、母婴电商、家具电商等。
经历了传统的B2C、B2B、C2C、O2O到现在的新零售,依托于互联网的销售模式,变换迭代的速度只能比消费者想的更快。打通线上链接线下、“实体+零售”是这个行业的主要模式之一。而行业重点则是在于客户流量:线上线下流量互导反哺,相互助力才是实质所在。
这两个领域发展如此迅速离不开消费升级,数据也可以看得出民众消费模式改变。单纯的“所需品”消费已经不再能满足,当代消费者,消费的变革升级,从物质到精神、从传统到智能是时代所需。
地理分布方面,超八成独角兽聚集在“北、上、深、杭”四大城市,而北京以58家企业列为第一,除此之外,北京以3361亿美金的整体估值领先其他城市。有趣的是,虽然上海独角兽企业数量是杭州的两倍,但是整体估值却低于杭州,深圳以190亿美金排名第四。由此看来,独角兽企业主要分布在首都和珠三角区域。
从地理分布来看,众多独角兽聚集在“北、上、杭、深”主要是因为这些城市经济科技发达程度高,政府扶持力度大,高新科技区政策鼓励创新;其次,这些城市拥有大量人口,人才流动趋向性明显;其三,这些城市拥有头部科创企业,给整个环境带来创新氛围,例如杭州的阿里巴巴集团;北京的百度、搜狐、新浪;深圳的腾讯和上海的美团大众点评。
3、商业特征:“技术创新+平台生态+高新区+政策扶持”
整体来看,这些企业大多在国家高新园区,国家高新园区作为国家经济发展聚集地,独角兽的爆发体现了新经济的活力和科技的重要性。
拆分开看,四地各自发展领域也有所不同:
北京独角兽企业超65%集中在“文化内容”、大数据、人工智能方面,这些也都是风口领域;
上海独角兽企业50%为新型互联网+企业,例如易果生鲜、小红书、饿了吗等企业;
深圳独角兽企业45%为技术驱动型;
杭州独角兽企业14家,以电子商务和互联网金融为主,其中多半围绕阿里生态圈展开。
除了高新区助力,中国“独角兽”企业的成长离不开平台型企业的孕育。新经济背景下,裂变拆分成为中国独角兽企业的新晋产生方式。
2017年,由平台型企业业务裂变拆分而来的独角兽企业共36家,占中国独角兽企业数量28.35%。依托平台型企业强大的资金积累、资源整合和系统管理能力,孵化出的独角兽企业展现出显著的爆发式成长特征。热衷于孵化独角兽的平台包括阿里巴巴、腾讯、京东、中国平安等。
在当前企业生态化的趋势下,独角兽企业已经成为企业生态链的重要构成。通过自孵化以及战略投资的方式,平台型企业能够建构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从榜单中可以看出,大约50%的企业或多或少的于BAT有关联。其中,与阿里巴巴有关联的有27家、与腾讯有关联的有37家、与百度有关联的有16家;其中于三者都有关联的有三家,分别为饿了吗、滴滴出行和汽车帮。
估值方面来看,共11家估值超过100亿美金的超级独角兽企业,除了大疆科技,其他全部都与BAT有关联(阿里巴巴曾经有给小米科技注资)。可见,越是市值高的企业,与BAT关联的可能性越高。
政策方面,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独角兽的高速发展也离不开友好的政策环境。随着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规划强调,确保如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我国将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十九大也将发展高新科技作为重中之重,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第三方财富公司导航 | |
---|---|
私募公司导航 | |
私募产品导航 | |
私募经理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