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金服否认了过度授信的质疑,称“过度授信是指超过了用户自身的偿还能力,而花呗的授信是评估了用户的综合状况,不存在过度授信一说”。
针对网易财经日前的报道《阿里京东过度授信消费分期畸变现金贷》(以下简称“报道”),阿里巴巴集团旗下蚂蚁金服发来澄清说明,不仅否认了“过度授信”,指出对23岁以下在校生花呗额度不超万元,还强调蚂蚁花呗有严密的风控逻辑,花呗和借呗两类产品的不良率都保持在1%左右。
除此之外,昨晚央行、银监会下发《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蚂蚁花呗、借呗的运营主体——重庆市蚂蚁小微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以数十亿注册资金撬动千亿放贷资金,远超当地监管规定的融入资金与资本净额的比例一事,遭到媒体的质疑。对此,蚂蚁金服表示所有业务都会依照相关规定来执行。
花呗借呗不良率1% 在上述报道中,网易财经发现蚂蚁花呗除了在双十一期间为八成客户提升了临时额度之外,还在11月1日还提高过一轮固定额度,这是否是其过度授信的一个缩影?为了解答这个问题,网易财经抽取了54名大学生样本,了解到其花呗账户额度超过2000元有36人,超过1万元有12人,最高额度达到2.3万元。值得关注是,这与蚂蚁花呗自称大部分年轻人额度不超过2000的情况有较大出入。
对于过度授信的质疑,蚂蚁金服是否认的,在发给网易财经的澄清说明指出,“过度授信是指超过了用户自身的偿还能力,而花呗的授信是评估了用户的综合状况,不存在过度授信一说”。
关于大学生的授信,“花呗系统认定(23岁以下且判定是在校)用户额度都控制在1万以下。大部分用户的额度1000-1600元”。蚂蚁金服还指出,“90后花呗用户的按时还款率超过99%,95后群体的按时履约比例更高。年轻人对信用的认知很强”。
在网易财经的报道中,还指出过度授信为套现、额度交易等灰色产业链的生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尤其在现金贷被监管遏制供给市场锐减的情况下,导致资金中介和客户开始转移到消费分期业态中寻找可趁之机。按照套现的手续费再加上分期的利率计算,有的综合成本超36%的高利贷利率,成为一种畸形的现金贷业态。
对此,蚂蚁金服表示,“套现黑产是信用卡和消费金融行业需要共同面临的问题,套现的主体是黑产平台,不是消费分期平台。另外,套现的费用虽然很高,但和现金贷也不是一个概念。蚂蚁金服对于黑产和非法套现的态度是非常坚决的”。
网易财经的报道还提到,花呗等电商巨头无惧过度授信导致不良坏账的攀升,关键在于其赚客户利差和赚商家佣金这种“两头赚”的盈利模式下,可以通过发行ABS、获取银行助贷等低成本的资金,从而做到收益完全覆盖损失。
对此,蚂蚁金服称有着“严密的风控逻辑”,“基于支付场景,通过大数据技术,从身份识别、历史信用、资产状况、消费稳定性、行为稳定性、收入预测,到反欺诈、反多头借贷,为个人消费金融建立起超过10万多项指标,150种风控模型,5000多种风控策略,有效控制风险,让更多人可以享受到消费金融服务,同时也能降低贷款成本”。
蚂蚁金服还透露,“上线三年以来,花呗借呗的不良率一直保持在1%左右”。
蚂蚁金服回应现金贷新规
据了解,蚂蚁花呗和借呗从事放贷业务的运营主体是“重庆市蚂蚁小微小额贷款有限公司”,这家公司于2013年8月5日成立,注册资本20亿,由蚂蚁金服100%持股,拥有互联网小贷牌照。
值得一提的是,昨晚央行、银监会的《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发出后,上述小贷公司以数十亿注册资金撬动千亿放贷资金,远超当地监管规定的融入资金与资本净额的比例,当即遭到财新等媒体的质疑。
根据通知内容,“以信贷资产转让、资产证券化等名义融入的资金应与表内融资合并计算,合并后的融资总额与资本净额的比例暂按当地现行比例规定执行,各地不得进一步放宽或变相放宽小额贷款公司融入资金的比例规定。对于超比例规定的小额贷款公司,应制定压缩规模计划,限期内达到相关比例要求,由小额贷款公司监管部门监督执行”。
对于新规和上述质疑,蚂蚁金服向网易财经表示,“会在相关管理办法的指导下,继续坚持以场景为依托,发展健康的消费信贷类产品,为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
一位接近地方金融办监管人士向网易财经指出,由于借呗总体管理比较规范,大致思路可能是控制增量、化解存量。增量方面,今天打开蚂蚁借呗,借款功能正常。化解存量方面,应该会在不引发衍生金融风险的基础上进行,可能的措施包括逐渐压降ABS规模;对已发行的ABS设计妥善处置方案,不造成风险扩散;主发起人及关联方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与地方金融监管部门积极协商制定处置方案等。不过鉴于《通知》没有给出明确的时间表和清理整顿方案,还要看监管的具体规定,才好采取下一步措施。
第三方财富公司导航 | |
---|---|
私募公司导航 | |
私募产品导航 | |
私募经理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