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我们一直在强调金融去杠杆,各种政策层出不穷,那么为什么要进行金融去杠杆呢?金融去杠杆的措施有哪些?
2015年上半年,在降息降准的利好之下,我们经历了一场大牛市,但15年6月份,相信大家还是记忆犹新,那时监管开始去杠杆,主导股市去杠杆。
当时导致上证指数5千点泡沫破裂,直接的原因就是因为市场融资成本的飙升,融资成本成本飙升到1年基准利率之上。
面对国内债台高筑的问题,高层终于决定放弃大跃进式地刺激经济,而是选择了漫长而痛苦的金融去杠杆。
自2016年下半年以来,央行已开始通过在市场上投放资金、拉长资金期限、的方式,来调控市场利率,并且在2017年初继续引导市场利率上行,挤压,期限错配及杠杆水平。
去杠杆的时候一定是痛苦的,暂缓痛苦唯一的方法就是把时间延长,我们经常说要拿时间换空间,还有温水煮青蛙,所以在清算杠杆对应资产的时候一定会产生对资本价格运行的压力。
2017年中国在降低金融杠杆增速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并且2018年政府有望继续维持偏紧的政策导向,因为防范金融系统风险仍是政策首要目标。总体而言,伴随宏观经济增速持续企稳,银行资产质量趋于稳定。流动性趋紧导致融资成本上升,银行盈利能力承压,尤其对中小银行。不过通过注入中长期资金和推进去杠杆,央行保持了资金来源的整体稳定。
也就是说,金融收紧仍然是2018年的主要挑战,长期利好。
这里我们需要来了解一下,无控制的金融加杠杆风险到底在哪里?
加杠杆泛指金融机构的扩表行为。金融机构扩表源于货币投放和信用扩张,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聚集了大量风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资金来源端,表外理财、同业存单;
2、资金投向端,多层嵌套。
所谓表外理财。风险主要在两个方面:
1、刚性兑付,由于要向客户支付“预期收益率”,令“理财”变成了“信贷”,成为了可以逃避监管和调控的“影子银行”。
2、资金池,其特点是滚动发行、集合运作、期限错配。银行将募集到的短期廉价资金,直接或委外投放到更长期的债券、非标。借短投长,期限错配,存在流动性风险。
同业存单。中小银行通过同业存单实现的扩表过程中存在:
1、同业套利链条,即负债端发行同业存单,资产端投向收益更高的同业理财;
2、为获得套利利差,本能地追求流动性、信用等级低的固收产品。
多层嵌套。分业监管使得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多层嵌套的形式绕开一些监管要求,带来一系列问题:
1、结构复杂,难穿透底层资产;
2、多层嵌套的形式加强了机构间的联系,一旦发生风险,波及面广;
3、资金链条长,每家参与机构均要求回报率,导致融资成本增加。
金融机构在多层嵌套操作中,为实现套利和目标盈利水平,必然会进行:
1、借短投长,期限错配;
2、投资流动性、信用等级低、收益高的固收产品;
3、加杠杆,以实现目标盈利水平。这一系列操作,积累了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
这一波金融机构加杠杆有其特殊历史背景。2008年金融危机后,货币过度放水、监管放松和金融自由化都推动了金融机构的扩表,最终导致资金体内空转的问题日益突出,一个表现是银行总资产增速超过名义GDP增速和M2增速。因此从2016年下半年开启的金融监管,旨在去杠杆、防化风险,引导资金“脱虚向实”。
金融去杠杆监管措施
近两年的监管举措主要有两个抓手:
一、提高资金链条成本倒逼去杠杆
二、全面升级监管链条力度
具体举措有:
1、提高政策利率。在政策利率的引导下,市场利率水涨船高。
2、监管协调。如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的公布。
3、控制杠杆水平,限制规模扩张。
4、打破刚兑,理财回归本源。
5、治理同业存单,控制同业链条。
6、消除多层嵌套,抑制通道业务。
7、加强非标管理。
从经济政策的大框架下看,金融去杠杆的下一环节便是实体去杠杆,在后续的节目中中我们将继续进行梳理。
第三方财富公司导航 | |
---|---|
私募公司导航 | |
私募产品导航 | |
私募经理导航 |